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

數字背後的真相 只看GDP 窮得只剩下錢【後半段】

以下新聞轉載自:天下雜誌
原文網址: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index.jsp?page=5&id=39120

法國總統力推新指標
金融海嘯後,法國總統薩科奇認為這場經濟危機,正出於過度重視追求GDP成長。因此他成立「經濟表現與社會進步評估委員會」,委託經濟學家展開研 究,到底全世界需要什麼樣的指標和計算方式,才能衡量經濟是否健全,並進一步引導世人朝追求社會大眾福祉方向前進。
這個委員會的兩名主事者都大有來頭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,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迪格里茲、及同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哈佛大學教授沈恩 (Amartya Sen)。歷時一年,史迪格里茲與沈恩日前發表長達二九一頁的研究報告。
「經濟是用來提升社會大眾的福祉,經濟本身不是目的,」史迪格里茲在發表這份報告時說,「GDP統計一開始是用來計算市場的經濟活動,但慢慢卻變成 了社會福祉的量尺,而GDP統計根本沒有這項功能。」
薩科奇指示法國的主計處,根據這份報告修正法國的經濟統計,並誓言今後出席的每一場國際會議,他都要提出這份報告,推動全球經濟統計的改革。「這場 經濟危機讓我們了解GDP並沒有反映真正的世界。GDP做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標準方法,忽略了其它非常重要的因素,包括人民的福祉,」薩科奇說。
從GDP成長來看,法國過去幾十年來表現都不怎麼樣,但是法國人認為自己比美國人懂得生活,身心比美國人平衡。根據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古格(Alan Krueger)的調查,美國人和法國人的生活型態和時間分配的確大不相同。法國人花在吃飯、與工作無關的交談上的時間,比美國人多。例如法國的醫療健保 是世界衛生組織評選全世界最好的健保制度,法國人工作時間較短,生育率是歐洲最高的。

日本在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裡排名高居亞洲第一,整體排名全球第八名。一九九○年日本進入GDP成長停滯期,但是人民的快樂指數是上升的。劉孟奇指 出,經濟成長停滯,但這幾年日本媒體不斷創造很多新的典範,譬如體能王、超級變變變、自給自足生活達人、空間改造範例、倡導社區與團體的力量等,都是對 GDP沒有貢獻,但卻能給人帶來快樂的多面向生活。
算出人民的幸福感
倡導幸福經濟的小國不丹有一套衡量幸福的方法,不丹以環境為國家發展政策核心,獲得聯合國「地球冠軍」(Champion of the Earth)。英國萊斯特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懷特(Adrian White)根據聯合國的人類發展指數、世界衛生組織及多個國際機構的調查及數據,彙編出全世界第一張「世界快樂地圖」(World map of happiness),排名第八的不丹是前二十名國家當中,惟一一個低收入國家。(見八十四頁表二)
五年一次的「世界價值觀調查」(World Values Survey),丹麥是全球最快樂的國家,泰國則是是亞洲最快樂的國家,全球排名二十八,台灣則排名四十八。泰皇一九九七年提倡,其後由泰國政府動用國家 機器及一連串政策支持的「適足經濟」(見左),反映了泰國對一昧追求GDP導致社會發展失衡的反思。
由不丹發起的國際GNH(Gross National Happiness)會議,二○○四年開始,已經舉辦四屆,參加的國家擴增到三十幾個國家。
檢討GDP的思潮,「開啟了一個可能性:有一天國際間在進行各國的比較時,不再只根據貨物與服務,而是根據一國人民對於快樂與否的真實感受。」諾貝 爾經濟學獎得主,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坎尼曼(Daniel Kahneman)說。

到目前為止,世人都還沒有找到GDP的替代指標,但全球掀起對GDP的反思,至少代表全面性的「福祉」,有機會超越面向偏頗的GDP,成為全球追求 的主流價值。 GDP看不到的快樂國  泰國適足  不丹幸福
「生活最大。」( Life is larger than everything.)是泰國人的口頭禪。每當泰國人被人催促動作快一點,他很有可能回你一句「Jai yein yein」,字面解釋是「心涼涼」,意思是「慢慢來,放輕鬆。」
生存非生活,生活必慢活,本是泰國人的DNA,這也解釋了泰皇蒲美蓬何以在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,提出「適足經濟」(Self- sufficient economy)的理念。泰國深受佛教影響,重視身心平衡,與大自然和諧共生。在「世界價值觀調查」(World Values Survey)中,泰國的確是亞洲最快樂的國家。
論資源,泰國得天獨厚,幾乎沒有天災,物產豐饒。但過去數十年,在全球化浪潮及追求高速經濟成長之下,泰國開始承受許多苦果。「泰國米暢銷全球,結 果是,我們自己的農民卻必須高價買米吃。」泰華農民銀行經濟學家薩格林(Shagherin Narattiwa)接受《天下雜誌》電話採訪時指出。
「九七年之前的四十年,泰國GDP平均每年成長七.六%,人均GDP成長七倍,但不均現象也隨之而來,最上層五%的人掌控了五五%的國民所得,自然 環境也受到急速破壞。」薩格林說,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從泰國爆發,促使泰國上下開始反思追求高速經濟成長的代價,適足經濟便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被提 出。
按照蒲美蓬的解釋,「適足代表凡事適度、知足、誠實、不貪婪。言所需言,行所需行,適度工作。認同這理念的國家,其人民必將快樂。」
言所需言,行所需行,適度工作。

「泰皇認為,經濟發展本身並非最終目標,而是實現人類發展的手段。」薩格林解釋,「它強調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,資源永續利用,希望能藉此替泰國找出 一條長期永續發展的道路。」
類似的概念,早在近四十年前便被不丹奉為國家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。
不丹是全世界第一個快樂立國的國家,三十七年前國王辛格(Jigme Singye Wangchuck)即位時,便宣示要將不丹建設成為一個符合佛教教義的國家。相對於GDP或GNP,他提出GNH(國民幸福總值,Gross National Happiness)來衡量不丹的發展及不丹人的福祉。不丹的GNH評量,主要是由四大支柱構成:均衡分配且可以永續的經濟發展、文化保存、自然環境保育 及良好政府治理。
不丹的另類發展模式,在全球引發廣泛討論,有愈來愈多學者專家、政府機關及企業界領袖開始嚐試發展同時涵括經濟與非經濟面向,能夠真正測量社會大眾 福祉及永續發展的指標。而在各項類似調查或統計中,不丹也的確都呈現「所得比人家低很多,幸福程度比人家高很多。」的結果。
不丹和泰國皇室交好,兩國也是推動幸福經濟的主要國家,「國際GNH會議」到目前為止辦了四屆,其中兩屆便是在不丹和泰國舉辦。(文/賀桂芬)
小笑話《讀者文摘》在全世界徵求一國一笑話,泰國選出的「幼稚園師生逗趣對話」,最能反映泰國人的「慢活」民族性:幼稚園老師催促學生:「小朋友, 快快快!」學生不解:「老師,您急什麼?」老師:「再不快點,會趕不上下一節課。」學生:「老師,您急的話,您先走好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