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新聞轉載自:天下雜誌
原文網址: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index.jsp?page=1&id=39120
作者:賀桂芬.陳一姍 出處:天下雜誌 432 期 2009/10
九月二十五日,在法國 總統薩科奇疾呼之下,二十國峰會領袖發表公報,宣示今後二十國將致力追求能永續、更均衡的發展。這份公報,顯示世界一味追求經濟成長,造成諸多失衡之後, 全球掀起重新檢討經濟發展的思潮。
什麼是進步?哪些國家進步?哪些國家落後?回答以上問題,大家通常會先以三等分來區分這個世界:已開發國家、發展中國家及低度開發國家。分到同一等 級的國家,再以經濟規模大小及經濟成長來分高下。
所謂的經濟規模,就是國內生產毛額(GDP),簡單的說,就是這個國家這一年裡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值多少錢。GDP成長率,指的是這國家的產值今年比 去年增加了多少。
國人對台灣、中國和美國的GDP變動朗朗上口,但是,你了解GDP嗎?這裡有幾個有趣的問題,每題二十分。得分超過六十分,表示您大致了解什麼是 GDP,若您拿到一百分,那麼恭喜您,您完全掌握了GDP的精髓:
一、砍一片森林,GDP增加還是減少?
二、一個人出了車禍,被救護車緊急送醫,急救無效死亡,家屬傷心欲絕,GDP增加還是減少?
三、養豬戶在水源地養豬,對水源造成嚴重污染,GDP增加還是減少?
四、慈愛的母親專職當家庭主婦,讓家人有整潔舒適的家居生活,有美味營養的三餐,讓子女有母親陪伴。這位母親,對GDP有無貢獻?
五、您中秋節邀請親朋好友到家裡唱卡拉OK和烤肉,對GDP有無貢獻?
解答是,一至三:增加;四、 五:無直接貢獻。
八月二十日,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今年GDP最新預估報告,報告首頁開宗明義闡明莫拉克颱風對經濟的影響:「房舍、財物、生產設施、道路橋樑等之毀 損……,不直接從GDP中扣除。若影響生產活動及內、外需求,成為流量損失,將反映在GDP上。……隨重建加速展開,預期第四季實質GDP減幅可望縮 小……。至於災民死傷及心靈層面的創傷則無法量化估計……。」
這一大段話,正是遵循全世界統一標準的GDP方程式:Y=C+I+G+(X─M),意思是:生產毛額=消費+投資+政府支出+貿易淨額(出口減進 口)。在這方程式之下,存量無用,流量才能以市場價格計算其價值。也就是說,新創造出來的、新增加的生產、消費、投資,無論它為什麼被創造出來,無論它為 什麼增加,也不管它對環境、對社會、對家庭、對個人造成多大的傷害,都對GDP有貢獻。存量被破壞掉,就會創造新的流量。災難創造需求,因此,災後重建對 GDP有貢獻。
追逐GDP成長最極端的例子,莫過於毛澤東的「大躍進」運動。一九五七年,受到赫魯雪夫宣示蘇聯要在十五年內「趕美」的影響,毛澤東也見賢思齊,誓 師「超英」。所謂的「趕」,所謂的「超」,指的就是GDP的精髓:生產、產量、產值。
為了達成目標,全中國人民陷入煉鋼狂熱,人人把家裡原本有用的鐵鍋鐵盆捐出來,煉成一個個沒用的廢鐵疙瘩,因為在GDP的概念裡,家裡的鐵鍋鐵盆是 存量,熔掉重煉是流量。
愈有錢,就愈幸福?
GDP是所有經濟統計裡,最被廣泛使用、世人最熟悉的一項,它被用來計算每一個國家做得好不好,以及很多事情進步的速度。 GDP成長率,因此便成了衡量一個國家進步發展快慢,舉世認同的標準。
GDP計算的是經濟中所有有市場價值的貨物和服務,因為必須有市場價值才會被GDP計入,因此可以說,GDP統計六親不認,只認錢。
根據GDP背後的經濟學理論,錢,是用來得到福祉的工具。如果一瓶美酒或一個iPod不能讓你快樂,你不會花錢買它。同理可證,消費者買愈多汽車、 食物、電腦、啤酒……,得到的滿足感愈大,就愈快樂。GDP計算的東西,最主要就是錢。「錢沒什麼不對,薩科奇也愛錢。但一個更大的問題是:惟錢是問,就 夠了嗎?」哥倫比亞廣播公司(CBS)經濟專欄作家皮提斯(Don Pittis)如是問。
「所有經濟學家都認同,GDP是有缺陷的指標,」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劉孟奇說,「定義清楚,是GDP最強的地方,也是最弱的地方。」
劉孟奇舉例,家庭主婦對GDP沒有貢獻,但如果出去工作,家裡的事雇佣人來做,就會有兩份GDP。「GDP另一個大問題就是,不衡量環保及任何外部 性因果,」譬如,在水源地上游養豬,水被污染對GDP沒影響,但賣豬可以增加GDP。「這也是中國最常被批評的問題,」劉孟奇說。
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更指出,世界銀行發表用購買力平價衡量過後的GDP,結果印度和中國的GDP都減少了四○%。購買力平價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 平,計算出來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,比較能夠對各國GDP進行合理比較。
GDP不是不對,是不足。社會大眾的福祉,需要多面向的定義,多面向的指標。
拒當GDP動物
「統計支配人生,GDP統計什麼,全世界就追求什麼。」哈佛大學社會學家朴特南(Robert Putnam)指出。長年累月的追求GDP成長之後,我們都成了GDP動物。
朴特南在《一個人打保齡球》(Bowling Alone)一書中,對美國社區生活解體提出警告:「我們的社區生活已經枯死,若你怕這種改變會讓我們付出非常具體的代價,你的恐懼是對的。」
朴特南在書中描述,「電視、雙薪家庭、世代間價值觀改變……,美國社會的這些改變意謂著,我們愈來愈少人參加各式各樣的團體、橋牌也不打了,星期天 也沒有朋友來家裡烤肉聚餐了。我們的『社會資本赤字』,已經對我們的學習成績、居住安全、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誠信,甚至健康、快樂,都已經造成威 脅。」而人生的這些層面,都不被GDP採計。
GDP過於簡單化,無法描述經濟和社會的全貌,檢討GDP的聲音因此沒有斷過。劉孟奇指出,大家都知道GDP有問題,現在的主流思考,不再看單一指 標,改採「雞尾酒療法」。
GDP之外的世界
聯合國一九九二年提出「人類發展指數」(Human Development Index,HDI),便同時衡量一個國家人民的健康、教育和經濟的表現,各指標重要性均等。在這項統計裡,美國GDP世界第一,但在健康和教育兩項指 標,卻連前二十名都排不上,整體排名也只第十五名,突顯美國的發展失衡狀況嚴重。而冰島、挪威和亞洲的日本,整體發展均優於美國。(見表一)
此外,GDP也無法反映收入、消費和財富分配的情形。
以國民的收入和國內的生產這兩者做比較,前者顯然是比後者更能反映一個國家的人民福祉,在挪威,人民實質收入的成長率從二○○○年開始至今,都超越 GDP成長率。而美國普查數據顯示,過去十年,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是下降的,但是各界關心的GDP卻是持續成長,顯示GDP的數據與人民實際處境及感受有 相當大的落差。「對大部份美國人來說,過去十年是倒退的年代。早在這次危機之前,大部份人的處境已經比二○○○年要糟。」二○○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、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迪格里茲(Joseph E. Stiglitz)表示。
此外,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今年五月公布最新「社會指標」(Society at a glance 2009:OECD Social Indicators)報告,美國的醫療支出佔GDP的比率,是全世界最高的一五.三%。「這表示美國人健康差,毛病多。但耗費的醫療資源愈多,對GDP 貢獻愈大,」美國國家衛生署人口老化局主任蘇茲曼(Richard Suzman)表示,面對GDP所造成的扭曲,各國確實必須建構一個「國家福祉帳戶」(National wellbeing account),彌補GDP之不足。
什麼是進步?哪些國家進步?哪些國家落後?回答以上問題,大家通常會先以三等分來區分這個世界:已開發國家、發展中國家及低度開發國家。分到同一等 級的國家,再以經濟規模大小及經濟成長來分高下。
所謂的經濟規模,就是國內生產毛額(GDP),簡單的說,就是這個國家這一年裡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值多少錢。GDP成長率,指的是這國家的產值今年比 去年增加了多少。
國人對台灣、中國和美國的GDP變動朗朗上口,但是,你了解GDP嗎?這裡有幾個有趣的問題,每題二十分。得分超過六十分,表示您大致了解什麼是 GDP,若您拿到一百分,那麼恭喜您,您完全掌握了GDP的精髓:
一、砍一片森林,GDP增加還是減少?
二、一個人出了車禍,被救護車緊急送醫,急救無效死亡,家屬傷心欲絕,GDP增加還是減少?
三、養豬戶在水源地養豬,對水源造成嚴重污染,GDP增加還是減少?
四、慈愛的母親專職當家庭主婦,讓家人有整潔舒適的家居生活,有美味營養的三餐,讓子女有母親陪伴。這位母親,對GDP有無貢獻?
五、您中秋節邀請親朋好友到家裡唱卡拉OK和烤肉,對GDP有無貢獻?
解答是,一至三:增加;四、 五:無直接貢獻。
八月二十日,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今年GDP最新預估報告,報告首頁開宗明義闡明莫拉克颱風對經濟的影響:「房舍、財物、生產設施、道路橋樑等之毀 損……,不直接從GDP中扣除。若影響生產活動及內、外需求,成為流量損失,將反映在GDP上。……隨重建加速展開,預期第四季實質GDP減幅可望縮 小……。至於災民死傷及心靈層面的創傷則無法量化估計……。」
這一大段話,正是遵循全世界統一標準的GDP方程式:Y=C+I+G+(X─M),意思是:生產毛額=消費+投資+政府支出+貿易淨額(出口減進 口)。在這方程式之下,存量無用,流量才能以市場價格計算其價值。也就是說,新創造出來的、新增加的生產、消費、投資,無論它為什麼被創造出來,無論它為 什麼增加,也不管它對環境、對社會、對家庭、對個人造成多大的傷害,都對GDP有貢獻。存量被破壞掉,就會創造新的流量。災難創造需求,因此,災後重建對 GDP有貢獻。
追逐GDP成長最極端的例子,莫過於毛澤東的「大躍進」運動。一九五七年,受到赫魯雪夫宣示蘇聯要在十五年內「趕美」的影響,毛澤東也見賢思齊,誓 師「超英」。所謂的「趕」,所謂的「超」,指的就是GDP的精髓:生產、產量、產值。
為了達成目標,全中國人民陷入煉鋼狂熱,人人把家裡原本有用的鐵鍋鐵盆捐出來,煉成一個個沒用的廢鐵疙瘩,因為在GDP的概念裡,家裡的鐵鍋鐵盆是 存量,熔掉重煉是流量。
愈有錢,就愈幸福?
GDP是所有經濟統計裡,最被廣泛使用、世人最熟悉的一項,它被用來計算每一個國家做得好不好,以及很多事情進步的速度。 GDP成長率,因此便成了衡量一個國家進步發展快慢,舉世認同的標準。
GDP計算的是經濟中所有有市場價值的貨物和服務,因為必須有市場價值才會被GDP計入,因此可以說,GDP統計六親不認,只認錢。
根據GDP背後的經濟學理論,錢,是用來得到福祉的工具。如果一瓶美酒或一個iPod不能讓你快樂,你不會花錢買它。同理可證,消費者買愈多汽車、 食物、電腦、啤酒……,得到的滿足感愈大,就愈快樂。GDP計算的東西,最主要就是錢。「錢沒什麼不對,薩科奇也愛錢。但一個更大的問題是:惟錢是問,就 夠了嗎?」哥倫比亞廣播公司(CBS)經濟專欄作家皮提斯(Don Pittis)如是問。
「所有經濟學家都認同,GDP是有缺陷的指標,」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劉孟奇說,「定義清楚,是GDP最強的地方,也是最弱的地方。」
劉孟奇舉例,家庭主婦對GDP沒有貢獻,但如果出去工作,家裡的事雇佣人來做,就會有兩份GDP。「GDP另一個大問題就是,不衡量環保及任何外部 性因果,」譬如,在水源地上游養豬,水被污染對GDP沒影響,但賣豬可以增加GDP。「這也是中國最常被批評的問題,」劉孟奇說。
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更指出,世界銀行發表用購買力平價衡量過後的GDP,結果印度和中國的GDP都減少了四○%。購買力平價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 平,計算出來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,比較能夠對各國GDP進行合理比較。
GDP不是不對,是不足。社會大眾的福祉,需要多面向的定義,多面向的指標。
拒當GDP動物
「統計支配人生,GDP統計什麼,全世界就追求什麼。」哈佛大學社會學家朴特南(Robert Putnam)指出。長年累月的追求GDP成長之後,我們都成了GDP動物。
朴特南在《一個人打保齡球》(Bowling Alone)一書中,對美國社區生活解體提出警告:「我們的社區生活已經枯死,若你怕這種改變會讓我們付出非常具體的代價,你的恐懼是對的。」
朴特南在書中描述,「電視、雙薪家庭、世代間價值觀改變……,美國社會的這些改變意謂著,我們愈來愈少人參加各式各樣的團體、橋牌也不打了,星期天 也沒有朋友來家裡烤肉聚餐了。我們的『社會資本赤字』,已經對我們的學習成績、居住安全、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誠信,甚至健康、快樂,都已經造成威 脅。」而人生的這些層面,都不被GDP採計。
GDP過於簡單化,無法描述經濟和社會的全貌,檢討GDP的聲音因此沒有斷過。劉孟奇指出,大家都知道GDP有問題,現在的主流思考,不再看單一指 標,改採「雞尾酒療法」。
GDP之外的世界
聯合國一九九二年提出「人類發展指數」(Human Development Index,HDI),便同時衡量一個國家人民的健康、教育和經濟的表現,各指標重要性均等。在這項統計裡,美國GDP世界第一,但在健康和教育兩項指 標,卻連前二十名都排不上,整體排名也只第十五名,突顯美國的發展失衡狀況嚴重。而冰島、挪威和亞洲的日本,整體發展均優於美國。(見表一)
此外,GDP也無法反映收入、消費和財富分配的情形。
以國民的收入和國內的生產這兩者做比較,前者顯然是比後者更能反映一個國家的人民福祉,在挪威,人民實質收入的成長率從二○○○年開始至今,都超越 GDP成長率。而美國普查數據顯示,過去十年,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是下降的,但是各界關心的GDP卻是持續成長,顯示GDP的數據與人民實際處境及感受有 相當大的落差。「對大部份美國人來說,過去十年是倒退的年代。早在這次危機之前,大部份人的處境已經比二○○○年要糟。」二○○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、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迪格里茲(Joseph E. Stiglitz)表示。
此外,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今年五月公布最新「社會指標」(Society at a glance 2009:OECD Social Indicators)報告,美國的醫療支出佔GDP的比率,是全世界最高的一五.三%。「這表示美國人健康差,毛病多。但耗費的醫療資源愈多,對GDP 貢獻愈大,」美國國家衛生署人口老化局主任蘇茲曼(Richard Suzman)表示,面對GDP所造成的扭曲,各國確實必須建構一個「國家福祉帳戶」(National wellbeing account),彌補GDP之不足。